请输入关键字
预约
参观
top
不熄的火塘|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民族三交故事
时间:2025.10.09

from clipboard

近日,云南民族博物馆“不熄的火塘”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了一场以“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民族三交故事”为主题的国庆特别访谈,邀请民族文化研究、影视艺术、非遗传承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重新解读这部历久弥新的作品,深入探讨了影片所蕴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意义。


民族政策的诗意呈现
文史学者祁建明介绍了电影《五朵金花》的创作背景。1959年初文艺界掀起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热潮,周恩来总理在审阅文艺作品时,发现电影界政治口号过多、艺术美感不足,建议创作一部轻松的喜剧影片,反映少数民族幸福生活的景象,《五朵金花》由此诞生。影片巧妙地将严肃的民族议题融入一段寻找真爱的浪漫旅程,展现了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画卷。该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王家乙执导,云南籍演员杨丽坤主演,成功塑造了我国民族团结、风景如画、人民幸福的社会景象,打破了外界对我国的刻板印象,成为对外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国家形象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里程碑式的艺术成就
中国音乐家协会新兴音乐委员会委员李鹏分析了《五朵金花》首创民族音乐爱情片这一独特的影视流派和经典模式,在我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艺术地位,接连催生了《刘三姐》《阿诗玛》等电影。影片插曲《蝴蝶泉边》唱响大江南北,突破性地将云南民族山歌、民间小调等音乐元素与青春爱情叙事相融合,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影视语言的完美结合,使民族音乐爱情片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展现地域风情、表达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景。

服装设计师王灵珊讲述了影片呈现的民族服饰不仅是精美的视觉符号,也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已成为展示地方文化魅力的核心视觉资产。扎染、刺绣和银饰等非遗服饰工艺体现的劳动之美与手工艺精神,与今天倡导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依然影响着当代设计,形成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度和附加值。

国家高级化妆师考评员姜文胜解析了《五朵金花》妆造是时代美学与民族气质的完美融合,突出了健康、进步、美丽的劳动者形象,树立了民族题材影视人物形象典范。影片化妆设计刘秉魁用劳动者光彩照人的形象,传达了各族人民投身祖国建设之美,让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通过妆造视觉感染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历史叙事。图片 

from clipboard
民族文旅经济IP

云南广播电视台罗亚东表示,《五朵金花》是最早的大理旅游宣传片,现今仍是云南旅游的黄金名片,推动大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创了民族文化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先河,强大的民族文旅经济IP效应持续至今。影片首次将大理自然景观提升为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文化意象,三月街从地方区域性庙会民俗活动,升级为享誉全国的民族节庆旅游IP,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巨大的消费流量。

民族“三交”的真实写照

畜牧金花演员谭尧中亲属徐甘蒂强调影片生动地展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影片拍摄过程中,剧组深入云南大理地区,与当地白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集体劳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高频词汇体现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五朵金花也成为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交往互动的缩影。各族群众一同赛马、对歌、跳舞,使用普通话与白族话相结合的对白,成为各民族经济互助与文化共享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共同体理念。图片 

共同体建设的文化资源
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不熄的火塘”学术交流平台,专家学者们从电影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多维视角重新解读,《五朵金花》从一部艺术经典转变成为共同体建设的文化资源,持续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影片所展现的民族“三交”智慧,为今天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宝贵启示,其艺术表达方式为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启了创新思路。《五朵金花》犹如一把不熄的火炬,照亮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艺术表达之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叙事范本。图片


“不熄的火塘”学术交流平台
from clipboard
云南民族博物馆打造的“不熄的火塘”学术交流平台,寓意以文化之火照亮文明之根,以火塘为证熔铸共同体意识之路,搭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建设具有思想深度与社会温度的文化智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热度的火塘方案,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不竭的能量场。

策划:赵菲

学术:杨晓冰

访谈人/撰稿:张静红

图片:蒙建光、徐甘蒂

宣推:高翔

技术:周伟